【城市設計競賽】造物環:蘇州青苔中日工業設計村城市更新 / line+、MLA+
?MLA+
蘇州青苔中日工業設計村國際競賽是以蘇州青臺村為實施對象,要求在500余畝(含水面)范圍內,打造以設計為核心主題,商、旅、文、產于一體的中日設計產業綜合體,配備國際設計獎永久會址、大師工作室、設計師公寓以及中日商業街、特色酒店等商業設施。
△視頻介紹?MLA+、line+
01青臺造物環
——以空間為媒介,賦能造物場景
青臺村,位于蘇州相城南,毗鄰喧鬧古城,卻被自然懷抱。從清代起發展水產漁業,漁村在歷經農業合作化和工業轉型中逐漸發展為被自然濕地環繞的工業村,恬靜水鄉與工業生產在沖突中產生混合但質樸的場所感——廠村交錯,空間破碎,生活與生產場景交織。
圖片
△區位圖?MLA+
圖片
△青臺村現狀?line+
圖片
△從漁村到工業設計村?MLA+
line+與MLA+聯手,在設計方案中提出“造物環(creation loop)”概念,即通過一個閉環整合產業流與空間流?!碍h”的設想是我們在面對復雜的設計需求時的即刻判斷,也是我們貫徹始終的理念。
圖片
△造物會坊:國際設計獎永久會址?line+
“造物環”從高效集約的“功能環”、清晰可達的“交通環”、產銷一體的“產業環”三大內容組織環,以及在地性的建筑肌理、多表情的水體景觀、多群體的聚居場景、十坊多樣的體驗景觀四大賦能策略展開。
圖片
?line+
在現存建筑肌理中,工業村四面環水,場地中部的大體量廠區沿十字街交叉口往兩側延伸,傳統的家庭工廠呈單元組團式分布,以3~5個單體建筑圍合或行列布局形成獨立廠區單元。
圖片
△基地工廠分布現狀?line+
在新的工業村設計中,我們決定適當保留南面沿河的小體量民居、廠房的大跨結構、十字街的空間結構和生態景觀基底,在對場地肌理、空間結構、業態功能、生態景觀更新的同時,也關注對城市文脈、原始肌理的保留和延續。
圖片
△前后肌理對比?line+
圖片
△工匠書坊:產業設計圖書館?line+
“水體”是場地內另一重要組分,“因水成街”的空間格局是江南小鎮的傳統特色。因循現存水網、路網布局,我們選擇與整體規劃概念最匹配、可實施性最強的多中心線性水網系統,以分散用水的方式,幾條水系交匯形成中心區域,再分流形成網狀水域空間。
圖片
△水網生成?MLA+
圖片
△經比較多種水網布局,最終確定多中心散落式?MLA+
不同尺度的水域營造出不同的水體景觀表情,雖分散又在場景上相互關聯,濱水碼頭、戲水游船、觀水廊橋、親水棧道,步移景異,游水游園。
圖片
△豐富的水景類型?MLA+
圖片
△水岸客坊:設計酒店?line+
我們認為的工業村不是一個泛娛樂化的游樂園,而是以城市更新的角度切入,將蘇州的城市氣質融入街巷場景中,營造一個有實質產業內容的、可深度游覽體驗和生活聚居的新型工業村。未來的青臺村將是工業設計產業探索先行地,成為集合新中日生活風格的開發者,創新城市生活的倡導者和促進中日設計交流與發展的城市靈感創造者。
圖片
?line+、MLA+
02復合功能環
——打散,提煉,重組
設計首先將商業、辦公、休閑配套等十余種業態打散成環狀排布,其核心目的在于消解同質化功能組團帶來的“主體性”空間體驗,同時將原本集中的餐飲/商業等配套功能進行延伸,擴大服務面積,旨在打造一個“日常生活化”的步行路徑。
圖片
?line+
同時,功能環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步行街道,而是在主街之外具有放射性延伸厚度的環形功能體驗帶,在“功能環”的組織下,原本割裂的功能通過有機組合形成了新的空間關系。與常規街巷尺度不同的是,我們將院落組團作為新的尺度單位,拓寬縱向上的體驗厚度,延續原有場地肌理,而由多個院落相互嵌套形成的“復合功能環”,以多孔而開放的滲透性,豐富游覽中的體驗感。
圖片
△復合功能環?line+
具體到院落組團的形式,我們運用類型學原理,通過提煉訴求共性后重構,生成四種單元原型——前店后作坊的鄰里模式、下動上靜的商業模式、延續進深的商業模式和共享沿街配套的工作模式。
圖片
△四種單元原型?line+
圖片
圖片
△單元組團內外街景?line+
而單元組團很大程度上是對原有建筑的保留和改建,豎向置入新功能體量以實現密度變異、功能集約,以立體空間的多層疊加來表現歷史與現代的透明度,最終形成新舊肌理分層并置的全新空間格局。
圖片
?line+
03立體交通環
——日常性與非日常性
在流線設計中,我們考慮到了社區中的兩類群體——常駐居民和游客。常駐民群體包括園內工作室的設計師、商鋪店員、居民等,他們的活動往往有高效便捷的日常性目的,而游客則更追求游園閑逛的非日常性體驗感,通過立體的交通方式能同時滿足這兩種由不同群體帶來的不同交通需求。
圖片
△目標群體訴求分析?line+
游客流線由商業街和水系組成,以“活動水街”為中軸,內環水系、外環商業街圍繞形成曲折有趣的服務流線。通過廊道整體抬升形成的二層廊道系統串聯起場地內的主要節點,為常駐民提供快捷可達的同時,其獨特的屋面景觀也成為場地吸引游客的一大特點。
圖片
△快捷便利的二層廊道系統?line+
04青苔十坊
——公共建筑的多重性
“十坊”是場地內的十個節點性的城市空間,意在突破均質化的肌理形態,差異化表達新工業村的特質,通過對在地建筑的轉譯表達,實現中日混合產業環境與新時代亞洲美學的平衡。另外,我們還充分考慮了城市公建在功能、時間、場景、公共性等多尺度下的建筑形態的多重性——公共的日常性、功能的復合性、時代的標志性。
圖片
△青苔十坊?line+、MLA+
造物會坊:國際設計獎永久會址
圖片
△開放的立體社區?line+
為了改變會議中心的低頻使用狀態,我們在其中植入“社區”的概念。
圖片
?line+
展廳、創意工坊、設計餐廳等參與度高的功能被設置在建筑的底層,以院落街區的形式面向公眾開放,并提供極具活力的公共界面。使用頻率最低的主會議廳垂直疊加在建筑頂部,在極具地域特色的坡屋頂覆蓋下,連綿不斷的灰空間可供公共交流,也由此構成了一個開放的立體社區。
圖片
△24小時設計社區?line+
圖片
圖片
?line+
設計居坊:設計師公寓
圖片
△立體化的居住模式?line+
居住組團以可復制性的單元組團為前提,在底層商業街巷空間結構上采用懸掛的方式,垂直疊加居住增量,共享空間、社區配套、屋頂花園等縱向公共空間的置入為年輕的居住群體提供“立體園林”式鄰里交往空間。
圖片
?line+
五棟分散的公寓體量通過不同的朝向獲得最佳景觀視野,再由二層廊道串聯互通成一個完整的居住區。
圖片
△立體化的點狀布局?line+
圖片
?line+
水心劇坊:文化劇場
圖片
△水上“雙面”劇場?line+
劇場位于南側水岸邊視野較好處,而雙向舞臺的概念充分地將環境納入劇場可變性的一部分。
圖片
?line+
柔化的曲線屋面將室內劇場、室外劇場、觀景平臺和水體景觀自然地包裹起來。
05全流程的產業環
——設計、銷售一體的正循環
工業村的運營主要建立在工業設計產業、文創旅游和城市人居三個方面。“產業環”的概念汲取自中日工業設計產業的共建邏輯,由“十坊”形成“創造(靈感工坊和工匠書坊)-生產(大師作坊和設計居坊)-推廣(造物會坊和水心劇坊)-銷售(怦然膳坊和風情坊肆)-體驗(水岸客坊和活力律坊)”的工業設計全階段一體化閉環,構成設計、銷售一體的正循環系統。另外,在游客、設計師、居民等不同群體的情感聯系上,多樣的生產空間為媒介,賦能造物場景,錨定生活與設計的共生關系。
圖片
△構建工業設計全流程閉環?MLA+
圖片
圖片
△風情坊肆&怦然膳坊?line+
06結語
“環”在傳統語義和圖示概念中有無窮的含義,青臺“造物環”旨在用一種包羅萬象的理念對待混合的業態、多元的風格,并從中形成一種清晰理性的平衡。
圖片
△工匠書坊:產業設計圖書館?line+
蘇州青苔中日工業設計村是一次新時代的新型產業實踐探索,它是與時俱進的,運用立體化發展、復合化布局等現代規劃設計理念,以綜合性的觀念來解決實際問題,促成工業村的宏觀更新與發展。同時它也是真實透明的,設計切實地考慮到空間使用者的訴求和公共性需求,為城市提供一處標識性的、多元的、有機的公共空間。
圖片
?line+
項目名稱:蘇州青苔中日工業設計村
項目位置:蘇州相城區
設計單位:line+建筑事務所、MLA+畝加
設計團隊(line+):孟凡浩、蘇可倫、楊含悅、朱驍靖、黃昱錕,周少卿(實習)
設計團隊(MLA+):Martin Probst、曹睿芝、吳若璟、陳憲、陳迪、尚葉青(實習)、楊文琦(實習)、吳美思(實習)
建筑面積:約170000㎡
設計時間:2021
開發單位:蘇州市青苔造物建設管理有限公司
https://mp.weixin.qq.com/s/luxAqIuhOeWFWTABk-Yeq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