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支隊伍入圍!肇慶國家高新區全國大學生汽車公園設計競賽初評結果出爐
導語
肇慶國家高新區汽車公園全國大學生設計競賽以“新能源、智能低碳”為主題。通過此次大賽對肇慶國家高新區占地約28公頃的汽車公園進行規劃設計,目的是汲取廣大大學生創新智慧、青春氣息、靈動色彩,擴大肇慶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城的影響力、知名度和美譽度,吸引在校優秀大學生和社會各界聚焦肇慶發展,為高質量發展引進產業、人才、科技、信息等發展元素奠定基礎,為發展注入新鮮力量。
01
初評會議概況
2023年8月25日,由肇慶高新區管委會、廣東園林學會主辦,肇慶高新區新能源汽車產業服務中心、廣東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廣東大旺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聯合承辦的主題為“廣東肇慶大旺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城汽車公園”設計競賽初評評審工作線上會議順利召開。
肇慶高新區新能源汽車產業服務中心謝相成副主任、薛亞飛博士、廣東大旺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劉飛院長、廣東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江海燕教授、廣州普邦園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葉勁楓先生、清華大學景觀學系趙智聰副教授、東南大學建筑研究所副所長金俊教授、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林廣思教授等參加了本次會議。
本次競賽場地位于肇慶市國家高新區大旺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城羅湖片區,該片區以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制造業為主導。公園占地約28公頃,旨在踐行“雙碳”戰略和產城人融合發展理念,呈現“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與產業齊飛”發展圖景,實現城景融合,打造城市客廳;借助科技和人文藝術的融合,激活和美化城市公共空間,彰顯區域現代產業特色元素,展示肇慶國家高新區“追求卓越、打造特色”精神。
肇慶大旺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城汽車公園
More
7月5日參賽團隊現場調研工作
02
成果概況
本次競賽賽程包括現場調研、初選函評、最終作品提交、匯報以及終評和頒獎等主要階段。自今年5月啟動報名以來,截至7月25日報名截止日期,收到來自同濟大學、東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北京林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等31所高校的團隊和個人報名共59組。7月5日,肇慶國家高新區新能源汽車產業服務中心組織安排了競賽場地調研活動。從初評提交的競賽成果來看,總共提交了作品36份,其中團體參賽作品34份,個人參賽作品2份,經過專家評審,共有20支隊伍入圍決賽。
初賽線上專家評審會議
03
評選原則和評選標準
1.評選原則
設計應充分尊重場地生態環境,通過巧妙的設計理念與手法增強空間的體驗性、反映地區人文精神、自然環境特征;塑造有創意、有前瞻性的空間環境,體現豐富的想象力、創造性與強烈的時代感。具體遵循的原則如下:
生態性:設計應充分尊重場地生態環境,體現生態設計的理念。選擇適合當地水土氣候的植物,為人和動物提供更好的生態系統;
前瞻性:設計應體現肇慶高新區的現代感、科技感,作品應有創意性、先鋒性,預見并引領未來發展,提倡傳統與時尚相結合的創作理念;
地域性:反映肇慶的歷史人文、自然環境等地域特征,結合大旺汽車文化的內涵,體現“汽車公園”主題;
可持續性:設計需考慮選材、運營等方面的可持續性。
2.評選標準
設計作品必需具有符合現代社會的審美趨勢,具有原創性,通過巧妙的設計理念與手法增強空間的體驗性、反映地區人文精神、塑造良好的空間品質環境等。提倡新型材料、低碳環保產品、節能材料的使用。
(1)能否突顯本次競賽活動的主題,具有創意(比重:20%);
?。?)設計理念和思考(比重:20%);
(3)對生態性、地域性、前瞻性及可持續性關注(20%);
?。?)對落地性的考慮,施工難度合理,成本可控,便于維護(比重:40%)。
04
評選專家和初評結果
1.采用專家評選方式:評委由行業知名專家、教授組成;
評審專家:
葉勁楓廣州普邦園林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級高工/董事,華南、西南片區
趙智聰清華大學景觀學系/國家公園研究院副教授,華北、西北、東北片區
金俊東南大學建筑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導,東南、華中片區
林廣思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華南、西南片區
2、本次大賽初評采用“獨立函評+線上會評”的方式。
2023年8月20-24日,專家獨立函評;
2023年8月25日,線上會議合議。
05
初評結果公布
以下作品排名不分先后:
序號
作品名稱
所屬院校
1
零部件奇境:解構汽車奧秘
深圳大學
2
碳慧山城
廣東海洋大學
3
碳繪藍綠共生圖
華南農業大學
4
時光鋰子源
華南農業大學
5
生命周期的碳索
廣東工業大學
6
智享E+
廣東工業大學
7
蓄“能”計劃
廣東工業大學
8
曲徑碳車跡,智谷踏清風
華南理工大學
9
動力芯旅M+
華南理工大學
10
HYPER PARK——超級符號原理下汽車公園設計
華南理工大學
11
探“源”行——大旺全域沉浸式汽車文化主題公園設計
廣州大學
12
零碳未來,電動足跡
北京建筑大學
13
環岳清風,同行未來
北京林業大學
14
斗轉·星碳
沈陽城市建設學院
15
Par“X”——山水智行,云網綠芯
同濟大學
16
林碳ICO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
17
L∞P MOTOR循環引擎
南京農業大學
18
城市.碳芯計劃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
19
DRIVING IN THE FUTURE車聯未來
東南大學
20
山野尋跡,自然充電
華中科技大學
06
代表性作品展示
作品詳見(復制以下鏈接進瀏覽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RHiSBO1HmeXI-AqeF2_xU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