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可持續設計大獎:最終獲獎名單公布
發布時間:2021-06-22
閱讀量:21812次
2021年中國可持續設計大獎CHINA ECO DESIGN AWARD
海報設計:馬仕睿
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BCAF)攜手國際機構、政府、社區、環保、學術、建筑、時尚、設計、藝術、科技、媒體等各個領域的杰出機構及專家,共同發起年度專業大獎:“中國ECO DESIGN可持續設計大獎”(以下簡稱大獎)。
2021年度獎項以“社區營造”為主題,邀請來自建筑、產品、服裝、人文、環境保護幾大領域的專業評審,期待挖掘并支持中國最具創新力的ECO DESIGN設計師、品牌、機構、項目案例,最終將在多元的國際機構、設計慶典、大學智庫、科技+公益、優質媒體等平臺上呈現并推動先鋒設計的應用場景與未來合作。
2021年度獎項的征集在4月30日圓滿結束。在約三個月的征集時間內,大獎一共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有效申請774份,激發了諸多年輕的設計從業者、愛好者對于可持續設計的嘗試與創新。
5月15日-5月25日,組委會邀請了本次大獎的合作媒體和合作機構擔任初選評審機構,最終推選出共計118份作品進入終選環節(具體入圍名單請詳見文末)。6月10日-6月19日,本次大獎的專業評審們經過了嚴格專業的評選和決議,最終在城市可持續社區營造空間設計大獎、城市可持續社區營造產品設計大獎、城市可持續社區營造視覺設計大獎、鄉村可持續社區營造公共空間設計大獎、鄉村可持續社區營造公共空間設計大獎、鄉村可持續社區營造產品設計大獎、鄉村可持續社區營造視覺設計大獎以及青年創新設計獎7個獎項類別下,各推選出1名獲獎者,最終共推選出8位獲獎者。進入各獎項終審推介的優秀作品將在下周陸續發布。今天我們與各界朋友們榮譽分享大獎得主作品!誠摯祝賀各位創作者融合理想與實踐的卓越成就!
01
2021年度城市可持續社區營造
·空間設計大獎·
獲獎者:大魚社區營造發展中心
獲獎作品:社區參與式博物館、閑下來合作社
評審推薦:
公共空間打造成為“社區參與式的博物館”,塑造了屬于自身的社區精神和社區品牌。改造的內容是全方面:有公共空間,有建筑,有活動,構建全民參與的機制,充分激發了老舊小區的活力。
——劉家琨
作品中的社區營造/街區創生/社區規劃/空間設計推動了城市再生語境下的多方參與和社會創新。
——姚冬梅
大魚社區營造發展中心以多元的項目包括城市老舊空間改造、市民社交活動和文化記錄等方式,將社區中的新老居民、曾經的空間和故事,以設計為引導再次的串聯在生活之中。在拒絕被遺忘的話語下,注入了當今的生活需求,并對未來社區的生長埋下了更多的潛力和驚喜。
——段紅
獲獎作品簡介:
“社區參與式博物館”位于上海市長寧區的虹橋機場新村,該項目通過回溯機場與新村的發展歷程,講述大時代下新老民航人個人成長故事,展現社區共有的民航精神與航空情懷。項目策展過程邀請居民全參與——巧妙設計居民的社區參與機制,以不同深度設計策展布展的過程的參與方式,創造新的“社區共同體”的共同生活經歷;通過以“無爭議”的公共空間改造,居民從自身利益的關注轉化到社區共同利益的參議與參與中,開啟社區成員參與社區治理的新探索。
閑下來合作社位于上海市長寧區仙霞路700弄25號的地下室。這是一個修建于90年代的萬人小區,社區居住結構為35%的老年人、30%親子家庭、25%流動租戶。在社區更新的整體規劃下,利用閑置的地下室,將其改造為社區共向客廳,主要為社區5歲-65歲之間的居民通過一個能“閑下來”的地方。它將以空間為載體的超強社區友好連接器,為使其持續發展,本項目將通過連接社區居民及引入的外部青年主理人,持續發生聯合行動,探索一種培育社區居民+青年主理人的空間持續運營模式。
“社區參與式博物館”外觀
閑下來合作社入口處
·產品設計大獎·
獲獎者:李明亮
獲獎作品:默然滋長:真菌復合材料性能研究與設計應用
評審推薦:
從材料創作入手是設計的基礎。真菌材料雖然還不夠成熟,但設計師的勇敢嘗試已經有了很好的結果。
——張雷
近年來,菌絲體作為一種可持續生物材料的潛力日益凸顯。雖然(行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很高興看到中國正在進行這樣的研究,而且目前中國已經擁有巨大的食用菌產業,因此有可能將菌絲體的研究甚至于它的實際應用,提升到另一個層面。
——Aric Chen
獲獎作品簡介:
針對真菌的性能,探索真菌有可能被應用的場景。真菌的性能有強大的分解能力,可以將碳源轉化為不同的有機物,也可用于廢舊農作物甚至塑料的回收加工。成型后的材料,在自然環境下可被自然降解,加入到生態循環中??蛇\用真菌的耐沖擊性來嘗試制作快遞運輸包裝、玻璃瓶包裝和酒瓶包裝??蛇\用短時間的防水性能,制作盆和碟子,用于一些物品的呈放;材料在干燥成型后會呈現較為粗糙樸實的質感,因此將其運用制作桌椅,材料的物理性能輕松承受大面積的重量。真菌材料的未來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市場前景。
真菌復合材料性能研究與設計應用
真菌復合材料性能研究與設計應用
·視覺設計大獎·
獲獎者:深圳市前沿藝穗藝術中心
獲獎作品:2020 OCT-LOFT公共藝術展——余物新秩序
評審推薦:
余物新秩序這樣的展覽,立意鮮明又創意,促進觀眾對于“垃圾”的重新思考,讓人領會日常生活中的物與行以及思想觀念之間的關系。
——陳妍
這是一次線下的豐富體驗。
——廣煜
獲獎作品簡介:
深圳市前沿藝穗藝術中心受邀華僑城文化創意園,作為2020 OCT-LOFT公共藝術展的策展單位。每屆公共藝術展都會選取園區公共空間的一個載體作為創意的延伸,今年我們選取了以“物”作為載體,“垃圾”為議題進行發散,透過展覽重新梳理物的秩序,探討人、物、環境三者間的關系?;顒影此膫€原則進行:Reduce減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環,Refuse廢棄。比如展覽衍生品——環保袋;展覽空間是以白色的周轉籃及可回收木板作為隔斷,在展覽結束后,它們會回到藝術家的工作室被永久收藏、被送到專業機構進行回收處理、或是再利用于其他展示活動。
2020 OCT-LOFT公共藝術展——余物新秩序
利用展覽收集的剩余物料制作的活動紀念品
02
2021年度鄉村可持續社區營造
·公共空間設計大獎·
獲獎者:王五之(青海省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
獲獎作品:德迦零廢棄社區
評審推薦:
大力在城市所倡導的觀念在青藏高原上被實現。零廢棄社區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全部為回收材料,設計師重新組織材料,構建充滿鄉村特質的空間。
——劉家琨
青海省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零廢棄社區的空間設計強化環保理念,宣示著尖作村的牧人、修行人、訪客踐行自然環境保護的生活態度。
——姚冬梅
獲獎作品簡介:
尖作村,位于三江源瀾滄江的源區,平均海拔4100米。2017年,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發起了“讓德迦實現零廢棄”的眾籌項目,利用廢棄木材,地板,以及窗子為材料為尖作村建立一座零廢棄環保學堂(包括活動中心、環保教室、小展廳、住宿)。零廢棄社區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本地的夯土墻)全部為回收玉樹地震中廢棄的房屋,建設好的零廢棄學堂,分別來自地震中受損的房屋。牧民們也紛紛從自己家里帶來傳統的年代久遠的生活用具。從嘗試廢物利用、舊物改造,學堂的室內設計給當地百姓創造了一個探索零廢棄生活方式,重新發現傳統游牧文化之美的機會。
德迦零廢棄社區外觀
德迦零廢棄社區內部(局部)
·產品設計大獎·
獲獎者(并列):戴木木、黃雨晴(青海省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
獲獎作品:帕卓巴游牧人合作社
評審推薦:
項目是通過建立設計師聯盟,攜手公益設計師,進行產品設計開發,為三江源的環保人提供手工技能培訓,對推動青藏高原的生態保護和鄉村可持續發展做出了貢獻,設計師承擔社會責任,建立了與環保人的情感連接與人文關愛。
——陳冬亮
我非常贊賞這項創意一方面與當地游牧民社區進行了人性化的接觸,另一方面試圖通過制作手工藝品的形式與當地人合作,以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而不是試圖改變或破壞他們的生活方式,從而更好地保護當地居民生活。我還很欣賞該創意在面臨的困難時,它們努力克服這些困難時所采用的靈活方法,這也表明(他們)對當地居民及其處境的共感和尊重。
——Aric Chen
獲獎作品簡介:
來自海拔4600米的游牧品牌帕卓巴游牧人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合作社在玉樹州政府,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和設計師聯盟的支持下,牧人們依靠自己的雙手,生產出一系列的手工藝產品,走上了游牧社區可持續性發展的道路。在州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扎根在7棟80平米的牧民定居房內。相繼建立了毛氈工作室,香皂制作間,傳統牧業用具展廳,產品展廳,庫房,宿舍等不同功能的空間。2017年開始,合作社相繼邀請木木、邢振、黃雨晴、貢布澤仁、五之、鮑婷婷、王澤強等專家為帕卓巴做產品設計和商業培訓。利用本土的文化符號和原料,設計出不同系列的挎包、帽子、圍巾以及燈罩、靠墊等系列家居用品、并嘗試用酥油研發出一款備受好評的手工皂。合作社的產品逐漸受到大眾認可和好評,進入可持續性發展的初級階段。
帕卓巴游牧人合作社手工藝人正在制作手工藝產品
帕卓巴游牧人合作社手工藝人制作的家具系列
獲獎者(并列獲獎):梁驥
獲獎作品:低成本農村免水沖生態戶廁系統設計
評審推薦:
項目針對我國用水不便的農村地區家庭設計的免水沖生態廁所系統,切實解決了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為“廁所革命”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設計理念具有創新性和美學價值。
——陳冬亮
這個項目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解決了一個嚴重的、大規模的問題。它看起來做到考慮了盡可能多的變數:不僅在技術上,而且在功能、健康、成本、實用性方面,以及還考慮了用戶的需求、習慣和當地文化。
——Aric Chen
獲獎作品簡介:
該項目為針對我國用水不便的農村地區家庭所設計的免水沖生態廁所系統,該產品系統主要包括人性化免水沖便器系列以及低成本免水沖糞尿生態處理設備。該系統具有綜合成本低、環境影響少、使用場景廣、經濟可持續、用戶體驗好等優勢,可以廣泛應用于水源匱乏、冬季用水不便以及缺少市政管網設施的地區。在美麗鄉村建設的熱潮中無疑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廣闊的市場前景。
低成本農村免水沖生態戶廁系統設計示意圖
低成本農村免水沖生態戶廁系統設計示意圖
·視覺設計大獎·
獲獎者:放青松小隊(孫銘、馬佳琪、梁楚晗、趙沁宜)
獲獎作品:青山村徒步路線體驗設計
評審推薦:
整個項目的平面設計和插圖繪制與內容貼切。整體氣氛融合。
——張達
獲獎作品簡介:
青山村龍塢水庫建于1971年,為周邊四千余人提供飲用水。由于資金的短缺和缺乏有效管理,水庫的污染程度逐漸加深。項目組與當地政府一起“環境共治”,通過樸門農業、廚余堆肥、垃圾分類、農業最佳管理實踐等環境教育方式幫助村民們提高環境意識,減少對化肥農藥的不合理使用。同時,為了達到訪客與村民、鄉村環境之間的和諧關系,從而向外界更好的傳遞環保發展的理念,針對水庫沿線觀光導覽方式、景點規劃進行了全新的設計,更好的使青山村的故事傳遞給每一位到來的訪客。
青山村宣傳冊
03
2021青年創新設計獎
獲獎者:李豪(一本造建筑設計工作室)
獲獎作品:花火計劃(留守兒童工藝建造項目)
評審推薦:
花火計劃運用營造,體驗,分享,互動完整的閉環方式給留守兒童設計了一個具有創造性與心靈療愈的非常完整的方案。把人,事,物很好的有機結合互動。具有成熟運營的經驗,且擁有相對規模的復制能力,可以造福更多留守兒童。
——張娜
設計營造關注的重點不一定是結果,也可能是過程,花火計劃為留守兒童提供了參與工藝建造的機會,這份人文的關懷,為材料、構筑物這些原本冰冷的物體增加了一分溫度,或許能為孩子們埋下更多可能的種子。希望除了使用環保的材料,引導孩子們制作具有功能性的裝置,并真正的使用起來。
——王會東
獲獎作品簡介:
花火計劃是由一本造工作室的建筑師團隊發起的,提供留守兒童建造與藝術教育課程設計與服務的非盈利性質的社會企業,專注于用教育連接城鄉,讓鄉村的孩子拓展職業可能性,給孩子們帶來更具想象力的未來,為鄉村發展帶去永續支持。自2017年發起,花火計劃已持續運營三年?;陂_源的課程設計理念,花火計劃以空間裝置建造為切入點,針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和教育現狀,逐步開發并完善了一個全新的夏令營藝術教育體系,并設計了多項適合8-14歲兒童的藝術啟蒙教育課程。
“花火計劃”互動裝置設計
“花火計劃”互動裝置設計
初選入圍參賽者名單公布
5月15日-5月25日,我們邀請了本次大獎的合作媒體擔任評選機構,最終推選出共計118份作品進入終選環節,入圍參賽者的名單公布如下,恭喜入圍的設計師/團隊:
01
2021年度城市可持續社區營造
注:以下排名按照A-Z呈現
視覺設計大獎入圍(20組):
蔡依東、陳衛、程若愚、大魚社區營造發展中心、馮錦玉、黃行健&朱鴻羽&陳雨昕&王麗平&李想&汪曙璨、李南金、深圳市前沿藝穗藝術中心、孫睿潔、王奕霏、夏遠昭、薛棟梁、薛玉婷、楊燁杰、葉海銘、余玉苓&王宇清、岳安達&盧雨&劉懿冰&吳冠逸、張芮寧、朱妍霖
空間設計大獎入圍(9組):
安娜&李芷晴、蔡妍妮、陳帆、程潔心、大魚社區營造發展中心、劉屹、吳佳音、張寧&楊亞非、自由思考
產品設計大獎入圍(16組):
本土創造、龔婷、何莉莉、賀爽、胡鈺&武嘉鑫、Lei Ka I、李明亮、李文錦&李曉露、李嫣然、李長昕、林子鈴、劉恩、宋佳珈&楊洪君&張好彤&袁媛、王心怡、岳安達&盧雨&劉懿冰&吳冠逸、張天玥&Tara Maurice
02
2021年度鄉村可持續社區營造
注:以下排名按照A-Z呈現
視覺設計大獎入圍(10組):
班博翔、房方、梁國建、林路加&令狐芊&朱群耀&周鑫憶、陸奕希、Magnus Valdemarsson(麥諾)、彭琬棠、冉婷、孫銘&馬佳琪&趙沁宜&梁楚晗、祝士偉
空間設計大獎入圍(20組):
葛歆睿、Jenny、李憲英&王佳盟&詹秦川&許欲曉&米高峰&賀雪梅&吉平、李岳九、青海省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沈戴雪、司敏劼、Taliesin Studio、譚家峰、陶興昌、肖楚&姚佳妹&韓涵、謝超&楊家婷&黨嘯、薛璇、楊沫彤、楊楠、余傳文、張夏于、張子奇&朱聰哲、周燕、朱楓
產品設計大獎入圍(12組):
馬桑羅森、農造、青海省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王鴻昇、徐錕铻蔣冰冰、吳平、周宇萍,黃然,董子璇、錢然、于彬、Magnus Valdemarsson、梁驥、崔智華
03
2021年度青年創新大獎(入圍)
注:以下排名按照A-Z呈現
共31組入圍:
褚初寒、褚初寒&權梓晴、大利三事ATLAS、淡雅藍、丁一、高迪萱、龔婷、郭佳瑋、侯鈺婷、侯鈺婷&潘鑫晨、胡鈺&武嘉鑫、Jenny、李豪、李若汐、李長昕、連雅婷、龍盼、倪銘聲、容心怡、蘇航、孫憬怡、孫銘、孫銘&馬佳琪&梁楚晗&趙沁宜、孫照人、王慕藍、王心怡、楊沫彤、袁慰、岳易彤、朱楓、朱嘉波&秦佳敏
特別鳴謝
·終審評審·
注:以下排名按照A-Z呈現
產品設計
Aric Chen陳伯康:獨立策展人和撰稿人、同濟大學設計與創新學院&策展實驗室教授和創始主任、邁阿密設計博覽會策展總監
長岡賢明:D&DEPARTMENT創立人、設計活動家
陳冬亮: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北京工業設計促進會理事長
姚映佳:聯想集團副總裁、聯想研究院賦能中心總經理、聯想首席設計師、中歐工商管理學院EMBA
張雷:品物流形和融設計圖書館創始人、主設計師、“From余杭”計劃發起人、“融Róng”設計展策展人
視覺設計
陳妍:騰訊集團,用戶研究與體驗設計部總經理
高峰:阿里巴巴集團創意設計中心負責人、螞蟻集團創意設計中心負責人、阿里設計委員會核心委員、阿里市場委員會委員
廣煜:A BLACK COVER平面設計、獾和出版社、吐毛球平面設計合伙創始人
林存真: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
張達:任職于上海逸飛服飾有限公司、2005年創立個人品牌[沒邊/BOUNDLESS]、2009-2016年任“上下”品牌兼職設計師
空間設計
段紅:東方衛視獨立制作人、《夢想改造家》制片人、總導演
劉家琨:建筑設計師,“家琨建筑”創始人
姚東梅:中央美術學院特聘教授、紐約注冊建筑師
左靖:策展人,鄉村工作者。曾任北京798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藝術總監,創辦并主編《當代藝術與投資》《碧山》《百工》《黟縣百工》等多種期刊和書籍
青年創新
崔嶠: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理事長
高鵬:北京師范大學未來設計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石靜遠:耶魯北京中心顧問委員會成員、耶魯大學東亞研究理事會主席
王會東:大自然保護協會(TNC)中國項目首席保護官
張娜:獨立設計師,再造衣銀行Reclothing Bank創始人
張伯駒:環保公益組織自然之友總干事、兼任生態環境部宣教中心環境公共關系與戰略傳播研究所理事、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管理分會委員
·初選入圍評審機構·
注:以下排名按照A-Z呈現
劉城銘,上海素然服飾有限公司,naze naze項目主管
羅詠詩,《Design 360°觀念與設計雜志》主編
羅薇,頂尖文案Topys主編
錢晨VO,《看什么策展》主理人
日站君,日本設計小站創始人,知名設計博主
沈丹璽,三一基金會秘書長
同更生ReGeneration
汪震宇,環境記者協會
汪聰一,《INTERNI設計時代》雜志執行主編
王麗楠,雅昌藝術頭條展覽運營及合作
鄔超,造么Zaomedesign創始人
彥風,中國藝術研究院副教授
楊楠、黃鈺婷,UnidesignLab合伙人
趙力群,LCD設計研究室聯合創始人
張瀟,螞蟻集團高級品牌營銷專家
合作方
主辦單位
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BCAF)
聯合主辦機構
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CFEJ)
指導機構(A-Z)
北京國際設計周、大自然保護協會(TNC)、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創意與可持續發展中心
聯合發起(A-Z)
阿里巴巴公益、阿里巴巴設計、北京工業設計促進會、三聯生活實驗室、騰訊基金會、騰訊科技公益、騰訊用戶研究與體驗設計部、雅昌藝術網、藝術頭條
公益合作(A-Z)
A Black Cover Design、D&Department、高瓴公益基金會、家琨建筑、卷宗書店、klee klee、聯想集團、南周文創、品物流形、融設計圖書館、三一基金會、同更生ReGeneration、萬科公益基金會、再造衣銀行、張達工作室、支付寶公益基金會、自然之友、左靖工作室
合作媒體(A-Z)
財新網、《Design360°觀念與設計》雜志、東方衛視《夢想改造家》、鳳凰網、INTERNI設計時代、《卷宗Wallpaper*》、看什么策展、日本設計小站、《The New York Times for Kids China栩栩多多》、Topys、造么ZaomeDesign
學術支持(A-Z)
北京師范大學未來設計創新研究中心、廣州美術學院城鄉空間實踐與研究中心、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耶魯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學系、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作品詳見(復制以下鏈接進瀏覽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pu9adBbwoWCqtFPRYXjtt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