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關心大賽的朋友說的幾句話:
1、大賽的導向以最終公布的獲獎作品為準,而參賽作品眾多,因此請不要將參賽的所有作品都視作主辦方和組委會的立場;
2、個別后臺穿衣助理不專業,將右衽穿成左衽(后來返場時進行了及時改正),這再一次說明目前產業鏈的不成熟和各個環節的薄弱,更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去推進;
3、感謝大家耐心等待,決賽當天評委就已經評出了名次,但由于要為大獎作品重新拍攝圖片,導致今天才公布;
4、關于版權,請選手以雙方簽訂的合同為準,不信謠、不傳謠。
首屆修武漢服設計大賽已經基本結束,不管中間經歷了多少波折,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總算完成了這一極具挑戰性的任務。無比感謝整個過程中給予我們關注和支持的每一個人!回頭來看,自然還是有很多遺憾之處,有很多經驗教訓需要總結,但是組委會的全體工作人員無不感受到設計大賽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以及大賽對推動漢服事業起到的極為重要的戰略作用。在巨大的壓力下,我們更加充分和深刻地認識到,我們的漢服事業是多么地朝氣蓬勃,同時又稚嫩薄弱。這真的是一個全新的領域,處處都需要建設,處處都充滿了風險和機遇。
這讓組委會乃至漢服從業人員突破了以往盲目樂觀的迷思,正視漢服事業發展過程中嚴重受限的現實狀況。我們希望通過本次比賽,讓所有漢服從業人員,以一種樂觀而熱情的態度去面對挑戰,以一種更加嚴謹務實的心態去參與建設。
在公布本次大賽獲獎作品之前,組委會想談談以下幾個問題。凡是有社會經驗和工作經驗的朋友,應該能夠充分地理解漢服事業要想取得真正成功,必須要有成熟的產業鏈,而成熟的產業鏈一定是由學術研究、人才培養、研發生產、銷售宣傳、品牌塑造、市場研究等一系列復雜的環節緊密構成,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或者薄弱不堪,都會導致整個產業鏈遭遇瓶頸,難以升級和突破。
在看起來如火如荼、高歌猛進的今天,有新品走秀、有模特比賽、有制作培訓、有直播種草……但是這些幾乎都集中在產業鏈的下游。而中游的生產企業雖然在不斷壯大,但是整體不強,3000家服裝生產企業絕大部分都是小微企業,中型企業屈指可數。
最要命的是上游的學術研究領域,尤其是設計師人才培養環節,目前來說仍是一個空白。空白就意味著上游是產業鏈最薄弱的環節。我們為什么要舉辦設計大賽,做這樣一件很可能費力不討好的事情?為什么別人不舉辦設計大賽?因為所有人都知道,設計大賽是一個極其耗費資金和精力而又無法立即產生效益的活動。又因為其處于產業鏈的上游,更靠近源頭研發環節,遠離終端消費者,遠離已經成型的消費市場,極易帶來輿論風險。有人說,這些設計師作品太幼稚,太難看,還不如漢服商家的上新作品。但這正是我們做設計大賽的初衷:我們做的是上游的人才挖掘、培養、研發工作,而不是去重復產生那些已經被市場證明的商業產品。
這就好比種子選育工作和超市選購大米的區別。
組委會認為,漢服事業發展到今天,人們的思維和精力過多地集中在中下游,尤其是下游。畸形地發展,讓整個產業已經陷入了紅海廝殺、價格戰、圈層桎梏和瓶頸狀態。
敢問同袍們:我們認可的服裝類型和款式,是否有一款在大眾中廣泛流行?例如我們的領導同事、親朋好友、家人鄰居、老師同學,他們是否愿意穿著?或者已經在日常生活和禮儀交往中穿著?
再有,我們認同是漢服的款式和種類,是否打入了主流商圈?百貨商場?大型賣場?是否成為了可以與西式時裝一拼高下的爆款和時尚標桿?
實事求是地說,現在我們看到的一切,所做的一切,就算再精美、再有氣質、再有文化內涵,在一般大眾的心里,常常被對標的,仍然是JK、Lolita、旅拍攝影和影視道具。
而我們想要人們在心目中對標的是西式禮服、夾克、襯衫、T恤、風衣和衛衣。
我們想要的終極目標,是人們是因為漢服確實能夠滿足其日常需要而自然地選擇它,而不是必須要先成為硬核漢服黨才會去購買它。
我們對于本次設計大賽既滿意,也不滿意。滿意在于這次大賽的的確確是面向了真正的服裝設計界,參與者的的確確是來自四面八方、各個領域,充滿了多元色彩,而不僅僅是漢服界的自娛自樂。滿意在于通過這次比賽,我們接觸到了來自服裝專業領域和其他領域的極其專業的視角,極其專業的點評和思路。有很多成熟的工業化理念,是目前漢服領域尚不具備且非常值得學習的。將社會不同專業領域的成熟思想和做法引入到漢服領域,這是組委會的目的之一。一個想要成長為民族品牌的服裝行業,必須要學習和借鑒別人的長處。而固步自封、自以為是、被迫害情結,都是影響我們認知提升的極大障礙。
我們的不滿意在于漢服界的核心理念和影響力還是太小太小,太多的設計師將華夏審美理解為復古,將時代感理解為T臺時尚。配套的產業資源太少太少,甚至于繪畫的人體模型都是西式模特。很多備受質疑的選手作品,正因為其設計思路比較新穎獨到才會入選,但是最終實物效果并沒有達到預期,所以最終并未獲獎。他們未能獲獎,就已經說明了大賽的立場和引導方向。還有很多設計稿非常精美,讓人產生了很高預期的選手,做出的實物卻完全不成熟,完全無法駕馭色彩與間架結構,因此也沒有獲獎。所以這里有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就是不能以設計稿來下定論,最終要以實物為準(照片都會有所偏差)。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受到了很多質疑、呵斥和怒罵,但同時也得到了無數的鼓勵、理解和支持。組委會的工作人員搶抓時間,頂住各方壓力,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無論如何,做事情,就沒有完美無缺的;做事情,就不能懼怕誤解和嘲諷。現代漢服復興的這十八年來,相信我們大家都經歷過冷嘲熱諷、斥責和貶低。所以,我們只能用實際行動和一步一個腳印的成果來回應大家的關切。
千言萬語,我們只想說:我們想做的,就是在漢服產業鏈的上游帶一個頭,打開漢服專業人才篩選、培養這個大門,讓漢服不再是簡單的業余愛好。這才是本次大賽的意義所在。
接下來我們會簡單介紹本次大賽的獲獎作品,談談他們各自的優缺點。首先必須要說明,選手的作品與商品不一樣,在一定程度上,是超出市場認知和熟悉度半步,充滿了實驗性和探索性的。這里沒有完美的作品,更多的是體現其敏銳的設計思路。其次,獲獎作品的風格極其多元,傾向各有側重,有的偏時尚,有的偏考據,有的偏日常,有的偏工業,有的偏科幻,有的偏人文典雅。本次大賽試圖在更多方向去尋求突破,早日走向大眾,成為大眾正常的服裝選擇之一。
由于投票期間網絡不穩定(疑似遭到惡意刷票,影響了服務器的正常運轉),無法準確、有效地反映選手獲得的票數,因此,為了保證大賽的公平和公正,根據大賽2月25日在修武漢服博覽會公眾號公布的規則,組委會決定將人氣獎空缺,并將其原定獎金1萬元退還給主辦方。
金獎
敖軒《剪·寓》
敖軒這個系列作品,有一以貫之的主題,應用的場景是主持人、明星秀場、大型國際交流活動等場合,對標的是西式小禮服。
從形制上,齊胸大袖衫組合套裝,是非常有壓得住場合的款式,配合妝造、攝影能夠產生驚艷的效果。但是缺點是為了保持對稱性,采用了目前漢服界極有爭議的兩片式齊胸做法。漢服體系的主流是圍合式,極少套穿式長裙,這一點值得再次探索和進步的地方,即如何用圍合式的方式來取得同樣的效果。男士盛裝典雅莊重,與女士盛裝相搭。女子便裝選擇了極具挑戰性的繞襟曲裾深衣,從造型與配色上上,可以凸顯穿著者的格調與氣質,但缺點是版型不好,至少需要再打磨五次以上樣品,將版型磨到最好的狀態。
從審美上看,這款系列作品將精致與清雅兩種風格進行了很好的結合,取到了兩者的平衡點,色彩搭配成熟而有想法,有節制而有節奏,令人一眼就印象深刻。花紋在內,薄紗在外,類似傳統的“衣錦尚絅”,含蓄地絢爛,低調的華麗。作者對傳統的制衣理念有充分把握。便服清爽干凈,暗紋恰到好處,與整體形制搭配起來簡潔有力,能夠充分體現出穿著者的氣質。但缺點是曲裾深衣的腰帶處理得不夠干凈。
從工藝上看,作者采用了激光雕刻技術,在兩袖上做出圓形圖案,這種做法有歷史原型,即古典,又鋪陳。原創的花紋造型靈感來源于中國的剪紙藝術和窗棱藝術,極為精美,整體造型又大氣。復雜有度,布局從容,整體呼應,畫龍點睛。將新式工藝應用于漢服設計,繼承傳統的同時探索創新,值得鼓勵這種大膽的應用。但缺點是選用的生絲面料進行激光雕刻,復雜的鏤空圖案不夠結實,可以考慮從3D打印技術入手,提升材料的牢度。
設計師默默關注并喜歡漢服多年,在本次比賽中終于有機會可以用自己的作品詮釋自己對漢服的理解。在參與比賽后,他更是一直十分關注漢服及漢服商家產品等相關動態,默默學習,虛心地向漢服界同袍、自己導師請教,在指點下不斷學習,虛心改正,經過自己的思考后呈現的作品保持了自己原有設計理念,同時也符合漢服的形制規定與藝術審美。這種態度值得學習鼓勵。
另外,該作品本身優秀,綜合得分較高,在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所以獲得了金獎,而恰好作者是服裝專業的學生。這不僅僅是巧合,對于漢服產業來說,是一個積極的信號。我們必須要知道,十多年來,我們在漢服事業領域,從實踐到理論,主要取得了形制和文化內涵的突出成就,但是漢服要發展起來,還需要面料研發、染整織造、工藝研究、打版制版、高科技智能應用、工業化流水線生產、系統化人才培養……這些我們都沒有,我們希望的是服裝專業的人士能夠成為同袍,認真對待我們十幾年來的成果,而不是我們來自各行各業的同袍去改行,全部都去成為比服裝專業更專業的人士。讓漢服成為中國服裝行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讓其站在中國服裝專業的肩膀上走得更高更遠,甚至也希望有更多的同袍進入到服裝行業,這才是我們大多數同袍的心愿,而不是強迫讓各行各業的同袍去改行做服裝,勉強地用業余時間去做服裝專業所有環節的事情。所以在社會化大分工的現代化社會,我們今天特別高興看到北京服裝學院的專業學生作品呈現出的寧靜意蘊與清新風格,看到了一切在步向事情本身的正軌,邁向了我們本身期望的那樣。
圖片
銀獎:
(排名不分先后)
圖片
嚴姬《天漢袿衣》
嚴姬的盛裝,是一件非常罕見的形制——袿衣,目前漢服領域基本上看不到有人研究和制作。簡單地說,漢服體系中,難度最大的是深衣類服飾類別,而袿衣屬于深衣大類中最難的一種款式。
袿衣沒有文物實物,卻有大量的文獻記載。作者對袿衣并不是單純地憑想象做了一個名叫袿衣的衣服,而是有著扎實的文獻基礎和考據功底。對于各方評委的挑剔和刁難,作者出示了數萬字的考據過程,引經據典對答如流。
從形制方面,該作者是有根有據地構擬了袿衣的具體形態,具有歷史和學術價值。同時,從實物角度來看,整體廓形挺拔修長,比列協調,全部是平面剪裁,又體現出人體的自然曲線,行動之間,氣質內蘊。配色典雅、莊重,非常難得的是蔽膝做到與服裝整體和諧統一,有禮儀感而非影樓感。模特試穿行走,曲線玲瓏,身姿窈窕,袿角表現到位,沒有移位、變形。
設計師從面料到做工無可挑剔,外層深衣選用了定制的龍紋印花布料,內層里衣采用定制燙金暗紋布料,低調而華麗,所有的花紋布料皆進行了精致的對花處理。貼身內層里衣、內襯都選用了親膚柔軟的純棉面料,整體做工非常精致用心。
作者的勤奮用功,對高難度系數主動挑戰,制作的作品成熟度高,在傳統禮儀場合有廣泛適用性,甚至可以對標西式小禮服的應用場景。缺點是設計圖水平有待提升,如果能采用電腦繪圖能更便于工廠加工生產,另外,整體配色過于保守,可以嘗試更具有現代感的花紋和配色,增大其適用度。
周馨怡《探索宇宙守護家園》
上下滾動查看更多
這套作品的亮點在于在花紋設計上,設計師將當代中國的種種航天國防科技成就,如飛機、火箭、衛星、核彈、轟炸機等,以傳統的紋樣模式繪制,融入在了漢服紋樣之中,切合了本次大賽的主題。形制選擇恰當,做工精美,把握傳統的同時融入時代元素,立意積極向上,在紋樣的題材上是一個較有價值的創新。目前漢服領域的紋樣設計較為保守,多集中在花鳥魚蟲、山水神獸、福祿壽喜等傳統題材,極少有反映當下社會話題和主題的作品。該作者的紋樣設計,又不是簡單地把飛機火箭的形象直接繪制上去,而是采用了傳統紋樣的設計語言,進行了“翻譯”,用傳統的方式,講述了今天的故事。
設計作品的便裝設計樸實大方,富有生活氣息,適合秋冬季,方便人們搭配和行動??诖⒔W縫設計非常接地氣,再加強設計,改進升級,可以對標棉襖、呢子大衣、防寒服等。
工藝上整體完成度高,面料和工藝選擇恰當成熟。
主要缺點在于男子盛裝,過于屈就傳統形制和審美,圓領紅袍加補子導致實用范圍極窄,限定在展示、寫真、走秀或者極少數人的禮儀場合等場景。便裝過于低調和樸實,缺乏讓人眼前一亮的點睛之筆,可以在配色和裝飾上下功夫。
圖片
銅獎
(排名不分先后)
張天晴《四時景》
上下滾動查看更多
這一系列為春夏秋冬的主題,作品形制正確、配色和諧、用料精美、刺繡出彩,整體美觀大方,工藝精美,完成度高。主要亮點在按季節的設計方式。春裝的色彩鮮艷清新,有春天的氣息,用料較薄,但是形制較嚴密,適合春天乍暖還寒的氣溫;夏裝用料輕柔,刺繡精美,配色雅致,形制為對襟豎領長衫,適宜初夏,不適宜盛夏;秋裝大膽地采用耀眼的黃色系,較好地凸顯出穿著者氣質的男裝,面料有質感,紋飾和工藝適當;冬裝恰當地采用了襖裙形制,配色和諧溫馨,面料厚實保暖。
優點突出,充分考慮到每個季節和性別,缺點就是適用性不廣,部分紋樣對于年齡也還有限制,創新性不高,目前大眾的接受度不高。
田一芃《凡》
上下滾動查看更多
田一芃的作品,設計思路出彩,配色和諧美觀,簡約大方,優雅不俗,適用場景廣泛,致力于在符合漢服范疇的前提下,將成熟的工業化產業化思維應用到漢服設計中,為工業流水線生產、大眾化應用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做工合格、面料選取適當,實物雖然離精美還有一定距離,但是基本上達到了預期效果。
在所有作品中,該系列作品體現的設計思路立意最高,它不再是局限于一件單品或者一套搭配,而是打開了一個全新的思維,成系列的色調,通桿靈活混搭,是目前漢服市場沒有的設計思維方式。這個思路有助于幫助目前的漢服產業提升市場競爭力,打開新的局面。
該符合本次比賽的宗旨,即推進符合漢服形制范疇的服裝設計現代化的探索。缺點是部分細節做工還有待打磨,另外對于盛裝的表達偏向于西式抹胸禮服,而缺乏一件更符合傳統中式禮服審美的單品。
黃鈺瑾張雪《恰逢長安一場雨》
上下滾動查看更多
這一套作品的特色是面料采用了獨特的草木染工藝,配色上很好的協調了紅綠二色的搭配,而在細節處又采用手繪和繡花進行了裝飾,作品實物非常具有質感和美感。無論是面料材質還是色澤觸感,都充分展現了漢服審美中的“柔美”氣質。
缺點是手工制作,過于“自然”,還有打磨和提升空間,還可以多考慮一些批量工廠生產加工的問題。衣裙上面有精美的暗紋,但遠觀看不清楚,顯得有些單調乏味。需要在花紋上下功夫,作品應該既要經得起日常的穿戴,又要經得起鏡頭的拍攝。
傳承獎
王紫薇《團團》
上下滾動查看更多
這一系列作品設計理念源于中國傳統對“團圓”向往與追求,在形制上中規中矩,原創的花紋主要元素是契合作品名的擬人化可愛元宵,工藝成熟,制作精美,配色以淡雅的紫、綠、白為主色調進行相互的搭配,整體看來清新大方,形制、紋樣、刺繡和配色上都有比較出彩的地方。
缺點是部分的面料選擇上還可以再斟酌,版型細節上也還有待打磨,袖型和衣服下擺都存在瑕疵。盛裝也還有改進的余地。
創想獎
趙迪《異日》
該作品將電子機械元素與傳統漢服形制相結合,以熒光繡線的紋樣搭配極科技感的面料。審美的評價呈現出兩極分化:暗沉的色調、搶眼的花紋、類似芯片的紋路,營造出一種未來科技感,卻又是傳統的服飾形制,作者有意要制造出兩個矛盾元素的強烈碰撞,因此其作品帶有前沿性和實驗性。毫無疑問,漢服要走向高科技、要適應全新的現代生活,那么如何與時俱進?將芯片植入衣服中?采用柔性曲面顯示屏的面料?制作成可穿戴設備?雖然作品實物存在諸多瑕疵,熒光設計也并非首創,但是在眾多作品中,該作者思路獨樹一幟。
該作品是刺繡的芯片紋樣,那么進一步思考,能不能做出真的含有和應用芯片的服裝?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教授彭慧勝領銜的研究團隊,成功將顯示器件的制備與織物編織過程融合,實現了大面積柔性顯示織物和智能集成系統,那么飽受鄙夷和嘲諷的“寬袍大袖”,在柔性顯示屏加芯片的可穿戴技術浪潮中,會不會反而脫穎而出,成為不可替代的形制優勢?我們希望有志者能夠打開思路,堅信我們的民族傳統文化內蘊深厚,能夠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有更廣泛的功能,不僅僅做個裝飾品。
實踐獎
劉祖煜《韶華》
該作品清新自然,尤其是女士便裝,從手法上極為活潑,充滿了時代感,又不失傳統韻味。這里的實踐,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在制作層面上,作者對裙褶抽繩進行了實驗,普通的短裙一下有了變化性。但是回顧中國古代,極少見到這種裙擺不規則的做法,那么這里就涉及到第二個層面,使用的實踐。袖口和裙擺的抽繩設計,使模特顯得俏皮可愛,且簡潔明快,方便實用,易于搭配。
生活獎
徐明杰《熱鬧的秋野》上下滾動查看更多
最后一套作品,不僅富有生活氣息,而且還有商業價值。
這套生活化穿搭,形制是半袖的曲領衫和短绔,對標T恤,既有歷史原型又有時代感,貼近大眾生活,適宜流水線大批量生產,價格低廉,不懼山寨,又方便實用,適用范圍廣泛。
今天一些批評者,往往指責漢服推廣者宣傳的是“王公貴族、帝王將相、公子小姐”,他們說漢服就等于華麗復古的貴族游戲,是用高價昂貴割韭菜。但是這一款半袖曲領衫和短绔,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看,都是平民百姓穿著的日常裝束,廉價便利,而且確實屬于漢服體系,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這一款加以改進,選擇更合適的面料,反復修改版型,增加長袖款、增加更多的配色、開發童裝和配套的木屐,并且還可以推出出定制標語口號的產品。在同等用途、同等質量、同等價位的前提下,與傳統的“文化衫”競爭。畢竟,這才是真正的有文化的“文化衫”。
作品詳見(復制以下鏈接進瀏覽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_IIJLHY4QVQqh0SpTwzh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