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國設計智造大獎提名專家名單(一)
2023年第八屆中國設計智造大獎(DIA)作品征集正在有序進行中,截至目前,DIA組委會收到來自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上千份參賽作品,大獎持續引發業內外的高度關注和參與熱潮。
想要你的作品從上千份作品中脫穎而出嗎?現在獲得“特別通行證”機會來了!本屆DIA組委會邀請了100位不同領域的資深名家、學術帶頭人、行業精英作為提名專家,專家提名作品經組委會審核后可直接進入復評環節。
現發布2023年第八屆中國設計智造大獎第一批提名專家,各位選手,快來尋找屬于你的伯樂吧!
2023中國設計智造大獎提名專家名單(一)
?。ò葱帐鲜鬃帜概判颍?/span>
Cees de Bont(荷蘭)
英國拉夫堡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自2018年7月起擔任英國拉夫堡大學設計學院院長。Cees的研究發表在《設計研究》、《設計議題》、《工程設計期刊》、《產品創新管理期刊》等著名學術刊物。其研究興趣主要包括消費者如何接受新科技、設計研究方法及設計教育。2017年Cees被印度設計研究國際會議(ICoRD)授予設計科學與教育突出貢獻獎。
程智力(中國)
湖北美術學院黨委常委、副校長
教授,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教育部高校機械類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藝術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專家。
段衛斌(中國)
中國美術學院創新設計學院院長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藝術學博士?,F任中國美術學院創新設計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學院優秀青年學者,浙江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常務理事、浙江省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
方海(中國)
芬蘭阿爾托大學研究員、博導
建筑師,建筑學和設計學專家。曾任教于北京大學和阿爾托大學等高校,曾獲“芬蘭獅子騎士團騎士勛章”“阿爾托大學杰出校友”和世界綠色設計組織“設計貢獻獎”等榮譽。曾出版《現代家具設計中的中國主義》《芬蘭新建筑》《約里奧·庫卡波羅》《太湖石與正面體:園林中的藝術與科學》《建筑與家具》《藝術與家具》《新中國主義設計科學》和《現代家具設計流變》等學術專著。
范圣璽(中國)
同濟大學教授
教授、博導,同濟大學工業設計工程學位評定委員會主任,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數字演藝集成創新文化部重點實驗室學術主任,教育部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設計行為與認知研究。曾獲中國工業設計教育十佳,中國工業設計十年理論貢獻獎。
何人可(中國)
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
教授、博導,教育部高等學校設計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設計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等。中國工業設計紅星獎評委主席;德國Red Dot、IF設計獎評委;日本G-Mark設計獎評委;美國Core77設計獎評委;中組部“萬人計劃”領軍人才。
胡志鵬(中國)
網易高級副總裁
浙江省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浙江大學兼任研究員,高級工程師。2007年起加入網易,擔任雷火工作室的負責人。雷火團隊曾先后成功開創《倩女幽魂》、《天諭》、《逆水寒》等旗艦游戲品牌,為文娛游戲行業和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2017年成立網易伏羲游戲AI實驗室,后續在海外設立了蒙特利爾工作室,助力游戲全球化發展。
James Hope(英國)
中國美術學院交通工具研究所所長
曾任野馬首席設計師,先后供職于美國福特、戴姆勒-克萊斯勒、通用三大汽車公司,曾在奇瑞汽車擔任多年全球執行設計總監。從事汽車設計行業30年間,James Hope打造了大量極富盛名的量產車及概念車,擁有國際化的視野以及中國本土化的成功經驗。
Kostas Terzidis(美國)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教授
Kostas Terzidis是同濟大學D&I教授,尚想實驗室主任。曾任哈佛大學GSD副教授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助理教授,出版排列設計(Routeledge:2014)、視覺設計算法(Wiley:2009)、算法建筑(Architectural Press:2006)和表達形式(Spon:2003)4本專著,主要研究領域為人工智能和藝術,開發兒童和人工智能課程,發表多篇關于人工智能和設計的論文。
李加林(中國)
浙江理工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教授、博導,先后入選浙江省特級專家、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先后擔任國家科學技術獎會評專家、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會評專家、教育部“長江學者”評審專家。作為第一完成人,曾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等多個獎項。
李勇(中國)
廣州美術學院研究生院院長、工業設計學院院長
廣州美術學院教授、工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智能出行設計、工業與智能設計、認知心理與行為模式等相關研究與實踐?,F任廣州美術學院研究生院院長、工業設計學院院長,兼任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團成員、廣東省本科高校設計學類專業教指委主任委員;廣東省本科高校工業設計專業教指委副主任委員。
Makoto Watanabe(日本)
日本千葉大學副校長
現任千葉大學副校長、研究生院-國際學術研究院設計學教授,博士畢業于千葉大學自然科學研究科工學方向。作為學校工業設計學科的帶頭人,曾在日本精工株式會社擔任首席設計師,同時也是日本設計振興會(JDP)理事、Good Design Award(日本優秀設計大賞)評審委員、國際設計組織WDO(World Design Organization)日本代表理事。
Peter Childs(英國)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能源未來實驗室主任,戴森設計工程學院工程設計教授,Q-Bot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擔任羅爾斯·羅伊斯大學航空熱系統技術中心主任、In Qb ate公司董事和蘇塞克斯大學教授、帝國理工戴森設計工程學院創始院長,發表超過200篇期刊論文和會議論文,出版包括《機械設計工程手冊》(愛思唯爾,2013,2019)在內的多本專著。
錢竹(中國)
藝術與設計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
經濟日報報業集團藝術與設計雜志社、數碼設計雜志社、產品設計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中國服飾報社總經理,民進中央聯絡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評論委員會主任,同濟大學全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孫守遷(中國)
浙江大學未來設計實驗室主任
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高級訪問學者,現任浙江大學設計學學科學位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設計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高等院校設計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創新設計產業戰略聯盟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工業設計分會副理事長、浙江省設計智能與數字創意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光華設計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擔任《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報》、國際《Design Engineering》編委。主要研究領域是創新設計理論與方法、智能穿戴式機器人、數字化藝術與設計等領域。
宋協偉(中國)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
教授、博導。致力于知識持續更新的藝術實踐者和設計推動者,關注設計新學科、啟迪學術新思想的創新教育者,始終以全球化的思維視角、國家的頂層戰略和社會化問題的系統研究推進著藝術設計的可持續發展。
Stephen Green(英國)
戴森設計工程學院首席教學研究員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和皇家藝術學院創新設計工程項目負責人
在系統設計、創新工程、設計項目管理以及設計高等教育領域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任職于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戴森設計工程學院等5所全球知名設計院校。曾參與為新秀麗設計全球首款大規模注塑成型手提箱并獲得全球專利,銷量達數百萬。在工業界和高校之間基于設計的合作有著豐富的經驗,與業界建立超過306個合作項目,使5105名學生受益。同時,他還作為英國的設計教育代表擔任英國工業設計協會(BIDA)理事會成員。
Srini R.Srinivasan(美國)
上海設計創新學院(DIIS)工業設計教授和首席運營官
在創意設計和技術開發領域經驗超過30年的設計教育家、設計師和企業家,現任世界設計組織(原名國際工業設計師協會,Icsid)參議員,WDO基金會創始人和主席,LUMIUM DESIGN公司主席,Italy Politecnico di Milano工業設計訪問教授,并在上海同濟設計與創新學院擔任工業設計兼職教授并成為該學院國際顧問委員會的成員。曾在全球多個設計會議上擔任主題演講人,曾是全球多個著名設計獎項的評審主席和評委成員。
王守玉(中國)
華為UCD中心部長
現任華為UCD中心部長,16年用戶體驗研究與設計從業經驗,主要經歷包括運營商、企業、消費者領域的用戶體驗設計、用戶體驗研究驅動數字化轉型、用戶體驗設計創新、用戶體驗設計工程等。
魏潔(中國)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藝術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科普美術家協會副理事長、江蘇省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負責人、省級實驗教學及實踐教育中心負責人。中國工業設計十佳教育工作者、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骨干教師。
張凌浩(中國)
南京藝術學院校長
南京藝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訪問學者。入選教育部國家級人才計劃(青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江蘇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培養對象。首屆“中國工業設計十佳大獎-十佳教育工作者”。主持中國輕工業工業設計重點實驗室、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創新團隊“體驗設計與系統創新”等。
https://mp.weixin.qq.com/s/H2-ALWc5ndwiKcQXsjzI4Q
